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保障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王晓燕 薛保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党和国家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顶层战略与总体部署,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意见》颁布四年多来,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已成为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本研究主要基于2018年的全国调查、2019年对40家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问卷调查和2021年的实地走访调查,对全国研学实践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保障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说明,并对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保障体系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一、全国研学实践教育整体发展状况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研学旅行,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研学旅行政策持续推进
2012年与2014年,教育部分别下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分步骤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和实验区工作。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研学旅行是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基础条件体系。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意见》。2017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正式发布。2017—2019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连续三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研学旅行的重要性。连续多年的政策举措,持续推进了我国研学旅行教育工作稳步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二)研学旅行整体发展情况
自《意见》出台以来,研学实践教育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四年多的时间,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迅速发展,研学旅行市场呈现出井喷之势,亦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媒体等多方关注的热点。
2017—2018年,教育部依据各种社会资源和国家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等资源,分两批遴选了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581个)和营地(40个),构建了“学校+营地+基地”的研学实践教育示范运行模式体系。在2018年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推荐工作的通知》中对研学基地和营地进行了详细定义。简单说来,基地主要指各地各行业现有的,适合中小学生前往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优质资源单位;营地主要指具有承担一定规模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活动组织、课程和线路研发、集中接待、协调服务等功能,能够为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提供集中食宿和交通等服务的单位。
为摸清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施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当前我国研学旅行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2018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开展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抽样调查,并在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报告。调查严格遵照随机抽样调查的标准及方法,是目前唯一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城乡类型学校的研学旅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超过2/3的省(区、市)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截至2018年7月24日,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转发了《意见》,超过2/3的省(区、市)已经制定了本省份研学旅行的具体实施意见。
(2)七成以上学校了解研学旅行政策。全国70.4%的学校对《意见》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政策文件的传达情况较好。具体分区域来看,了解《意见》的比例,一线城市学校为77.8%,非一线城市学校为76.3%,县镇学校为70.7%,农村学校为66.1%。整体来讲,城市学校对研学旅行关注度更高。
从各地情况看,湖北、黑龙江、山东、北京、浙江、福建、江苏等地了解《意见》的学校比例最高,达到80%以上;天津、陕西、安徽、上海、重庆、内蒙古、辽宁等地了解《意见》的学校比例也达到70%以上。
(3)家长对研学旅行关注度较高。14.9%的家长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研学旅行,56%的家长为一般了解,两者之和达到70.9%。学校的介绍和宣传是家长了解研学旅行以及获得活动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所占比例达到74.09%。
(4)教育行政部门是推进研学旅行的主渠道。学校获得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旅行线路等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教育行政部门,占40.7%;另有约20%的学校通过收集相关信息或者当地其他学校的推荐自主定制线路。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旅游部门推荐获得研学旅行信息的学校比例仅为10%,通过旅游景区宣传网站以及第三方推荐等获得信息的学校所占比例不足4%。
(5)研学旅行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截至2018年6月,在有效作答的3 198所抽样学校中,有1 203所学校报告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比例为37.62%;有1 588所学校计划在当年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比例较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次为:上海、江苏、山东、辽宁、湖北、天津,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比例均超过了50%。
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在规模上已具备相当体量。
(6)省际、城乡间不平衡。从研学旅行学校开展比例看,参与率最高的是上海(66.2%),最低的是广西(4.6%),两者开展比例相差超过60个百分点,前者开展比例是后者开展比例的14倍,可见各省间存在不平衡。从城乡开展比例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学校开展比例平均为60%,非一线城市为54.5%,县镇和农村学校的开展比例分别仅为39.3%和25.5%,城市学校研学旅行开展比例是农村学校的两倍以上。从学生参与率(即研学旅行参与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看,城乡间差异更为显著,一线城市学校为60%,农村学校仅为25.45%。
(三)研学旅行的主题内容与实施效果
宏观层面,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国家级基地和营地。2017—2018年,教育部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分两批在全国遴选命名了621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构建起了以营地为枢纽、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并且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平台。
中观层面,研学旅行已得到规模化推进,并形成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经验模式。山西提出了“游山西、读历史”的研学实践教育体系。河南结合本地特色资源,打造主题式研学线路,围绕“老家河南”“厚重河南”等主题,结合中原文明、根亲文化、姓氏文化等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山东推出了“孔子研学文化节”和“研学泰山”的研学品牌。福建厦门推出了集美全域研学旅行体系,构建了“营/赢在集美”和“集美研学1+N(1个研学总部+集美区13所高校+16个文旅景区基地)”模式。浙江提出了“行走家乡、揽胜祖国、阅读世界”的主题,结合省域特色开展了“诗画浙江”研学旅行。陕西围绕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研学实践教育保障服务体系。上海和北京结合实际,将研学旅行与社会大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澳门以研学旅行为纽带,增强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塑造特色鲜明的澳门文化软实力。
微观层面,研学旅行的课程化体系已初步成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五大板块为主题,在全国各地开发了一批精品课程,打造精品线路。截至2020年底,621个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已经开发了6 397门研学实践课程和7 351条精品线路。
二、全国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保障发展现状
研学实践教育装备是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基础物质条件,关乎研学实践教育的安全和质量。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主要分为通用装备和专用装备。通用装备包括基地和营地住宿、餐饮、交通、办公、安全等装备;专用装备包括基地和营地主题场馆教学装备、户外活动教学装备、个人研学装备(学生学具和教师教具)。按标准系统地配备研学实践教育装备是确保研学实践教育顺利安全、健康持久、有序实施的必备前提。
下面从研学实践发展现状中调研实际运行中的装备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和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用于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各级各类基地和营地已经达到2.1万多个。本次调查研究以621个国家级基地和营地通用装备和专用装备的基本情况为主要观察对象。
(一)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从保障体系建设整体看,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依然处于分散的探索阶段,尚未从整体上形成专业化、规范化的教育保障体系,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通用装备问题
(1)住宿装备还达不到全国普及性开展的基本需求。40个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都建有专门的住宿楼,各类功能区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设备齐全,但床位数量远远达不到全国普及性地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要求,各地需尽快加快配备住宿空间、优化相关装备配备,以满足营地在研学实践教育中的枢纽功能。
(2)餐饮装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营地餐饮基本按照1 000∶800的住宿和餐饮配比,有规范的学生餐厅管理体系和装备,在运营形式上多数以服务外包形式为主,全部营地餐厅均实现48小时餐品留样监管制度。营地餐厅可为学生提供节约粮食、帮厨(处理简单事务)、打扫卫生等劳动实践教育的装备,个别营地的餐厅还专门设置了饮食健康教育教学场所。多数营地在实践场馆中配备了地方特色面食面艺操作间、面包烤箱、果汁等饮品生产加工专用场所和设备等。然而,4D餐饮管理体系和高标准化厨房装备配备较少,还需进一步提升。
(3)交通装备还没有形成固定系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用车以旅游大巴为主,多为外包合作的方式,营运车况、司机素养均能保证基本需求,但存在部分挂靠的旅游车辆参与接送的情况,接送车辆与司乘人员都是临时委派,基本做不到固定车辆和固定司机,这方面还需强化管理、继续规范。
(4)办公装备明显不足。各营地的编制配备不同,最多的150个编制,最少的3个编制,普遍为15—30个编制;教职员工的结构为专兼职结合,采用合同制的较多,教职工队伍稳定性不足,流动量较大,用于实践教育教研的办公装备明显配备不足。
(5)安全装备缺乏年检运行机制。调研结果显示,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安全装备比较齐全,营地建设完成后均进行了消防安全验收,大部分营地内都有较为完善的设备体系、监控体系以及安全保护体系。但由于缺乏年检运行机制,同时也存在着安全装备运行检查不到位的安全隐患。
2.专用装备问题
(1)耗材昂贵的教学设备使用率低。调查发现,许多场馆教学设备人均数量不足,甚至无法整班制开课或只能采取参观式授课,如3D打印、手工编织、陶艺等装备因耗材昂贵,无法大体量开课,导致设备使用效率低,甚至设备闲置,成为参观的摆设。相比之下,无需耗材的积木搭建类、编程类、科技类、艺体类、生态环保、模拟法庭、地域文化、军事展览、三防安全、消防体验等场馆的教育装备使用率高,地域性特色主题场馆的装备使用率也较高。
(2)户外活动装备使用维护尚显不足。各营地均有素质拓展类的户外活动装备,户外活动场地设备主要有田径场(破冰场)、足球场、篮球场、拓展训练场、大草坪等。由于受学生喜爱,该部分场地承担大量的营地教学任务,装备使用率极高,设备损耗率高,安全监测极为重要。然而,调查显示,部分营地绳索安全设备的使用记录和设备更换都不及时,安全设备的使用更换未能及时处理。
(3)智能化装备情况。全程智慧化教学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距离研学实践通过手持、手环或穿戴式智慧化教学器材进行过程监管和材料收集与评价工作的实施存在较大差距。研学实践教育的过程记录和评级体系正在建设之中,全部营地在智能化运行管理方面都进行了探索,购置或开发了财务、教务、服务等智能化系统,但大数据中心和评价中心还没有形成,普遍存在依靠人力实施管理的低效率运行情况。营地运行管理的智能化程度需要加强,智能化教育装备在过程监管、材料收集与评价工作等环节并未充分发挥作用。
(4)个人装备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参加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基本穿着为校服,个别营地会安排学生穿着迷彩服(多次洗涤);饮水用具为自备,餐具多为公共餐具;营地一般不提供人手一份的旅行箱包、洗漱和应急卫生用品,多为学生自备;营地会配备学习手册(营员手册)和文具,个别营地还能为学生提供手持平板。营地为教师配备的教学材料、文具、服装、对讲机等教具基本齐全,但总体上缺乏设计感。
综合来看,研学实践教育装备还处于积极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存在许多不科学的问题,亟待出台有关标准和规范,构建国家、省(市)、县(区)三级研学实践教育装备标准体系,以推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地健康安全发展。
(二)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保障问题分析
依据教育部“学校+营地+基地”的研学实践教育发展模式,各地纷纷以教育部门或学校为主导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在实践教育开展过程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建设和装备配备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
1.营地硬件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据预测,我国需要完成9万—10万个营地的建设总量,才能满足我国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需求,当前的营地总量还远远没有达到服务我国教育体量的要求。营地选址需要立足全局、辐射区域、合理布局,遵循安全性、科学性、地域性、教育性、文化性等原则,根据环境的资源状况和开展的研学实践教育类型具体规划,不能盲目模仿学校规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空间和设备浪费。
从我国营地建设情况来看,其建筑格局普遍与学校类似,在设计之初并未充分考虑研学实践教育的体验性、活动性和地域性特征,针对传统课堂教育的设计氛围较为浓厚。在营地规划设计方面,部分营地是利用原有学校改造,体量和建设格局受到一定的限制。虽然营地的硬件内容建设基本满足条件需求,但存在着设备拼凑、堆砌、闲置、华而不实的情况。
部分室内场馆在规划建设中并没有遵循课程导向,仅是简单地将科技馆、展览馆设备拼凑叠加,导致有限的教学空间被挤占,无法满足大体量学生教学,从而被闲置浪费。部分营地在规划建设中,餐厅场所和设备的定位也只是满足学生用餐的需求,没有充分考虑满足营地开展学生膳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没有预留后厨学习通道,导致基于健康饮食生活的课程教学无法开展;宿舍楼内设施设备也仅考虑满足学生住宿需求,多以高低铺为主,生活起居收纳和房屋清扫的课程开展也受到一定影响。多数营地在规划建设中,对学生野外生存能力培养设施设备考虑不足,专用的野外生存设施设备缺乏。
在硬件设备方面,对部分设备没有充分考虑其运营和耗材成本,导致设备被闲置浪费;部分科技设备在投建时没有充分考虑科技发展速度,设备系统建设完成后不久便被淘汰;部分高科技或尖端设备因无专业教师授课等导致被闲置。以上装备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营地作为枢纽和中心承担研学中实践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功能不足。
2.基地硬件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学生开展研学的主要主题场所,其装备配备条件直接影响着学生开展研学实践的质量和体量。调查发现,当前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基地中,有少数资源条件特别好的基地实际接待学生研学的积极性和意愿较低,反而一些资源条件一般的基地积极性非常高。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是条件优越的基地接待量大,人员和设备损耗大,员工工作疲惫感强。科研院所和工矿企业类的基地教学研究和生产任务重,且研学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其投入产出比不佳,导致在这些基地中研学实践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景区和乡村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最为积极,但存在资源内容、规范性教学场所和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国家级基地的50万元补贴只能用于开发课程,硬件设备的投入方面并没有补贴,基地的后续发展和投入没有明确的路径与资金支持。因此,多数基地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开展研学服务。这些都直接制约着研学实践教育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3.基地和营地软件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基地和营地软件装备包含营地文化、理念定位、教育思想、管理制度、运营大数据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各基地和营地应结合实践教育的具体要求和育人理念创新文化和软件资源体系。
调研发现,近两年虽然一部分基地和营地开发了管理软件系统,但在实际运行中,软件系统在过程管理功能、安全监管功能、评价记录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不尽如人意,还没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研学大数据体系。各基地和营地,特别是基地中针对研学实践教育的文化设施设备的配置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在基地和营地的沉浸式学习感不强。
三、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保障体系发展建言
装备发展是开展好研学实践教育的基础性、保障性工程。针对性地解决装备问题需要开展制度化、体系化装备建设,以推进研学实践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夯实我国研学实践教育的根基,促使学科体系更科学、更完善。
(一)健全组织机制
(1)各地政府要成立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的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全域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体系保障工作组,协同分工,整体推进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建设与装备配备筛选工作。
(2)各地政府要成立研学实践教育装备建设和运行指导服务中心,全面管理和指导本地域内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的装备建设工作,切实建立研学实践教育装备发展的长效管理体系。围绕本地区“学校+营地+基地”布局的政策措施,在装备行业标准体系设计、准入退出和评价机制、装备产品设计评审等方面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对基地和营地实行挂牌和摘牌定期评估验收和动态管理。
(3)各地政府要做好装备安全督导工作,指导学校、基地和营地制定研学实践教育装备安全运行保障方案,开展交通运输车辆的规范运行检查、基地和营地安全运行督查、学生食宿和教学活动等公共场所及装备安全监督。探索建立装备操作使用责任落实、事故分级处理、事故责任界定、责任纠纷处理等机制,实施分级分类备案制度,做到责任到人。
(二)加强顶层设计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研学实践教育发展迅速,一大批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地产企业、工业企业、服务企业、农业企业等行业机构纷纷涌入研学实践教育领域,大批量基础设施设备在没有相关标准要求和约束的情况下直接开展服务工作,给快速发展的研学实践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政府、机构、旅行社、营地、基地、专家”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高品位、示范性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装备体系,建立高效力、创新性的研学实践教育装备发展机制,探索建立基地和营地、服务社、教育机构分类装备的准入、退出和评价机制体系。以营地为核心依托,整体推动区域性研学实践教育装备资源共享与合作,整合和划定各具特色、新颖有趣、科学可行、便于操作的研学设备,打造示范性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教具、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功能齐备、主题鲜明的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体系。
(三)制定标准体系
(1)起草制定行业准入标准体系,整体协调各地研学实践教育装备标准体系,加强对研学实践教育装备生产、加工、使用全过程监控和管理与评价机制的设计,科学设计和健全行业准入、等级考核、淘汰退出机制。
(2)与质量认证部门合作,制定全域研学实践教育装备质量监测和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奖惩机制,分类别、分等级进行考核。
(3)依据课程体系规划积极推进相关研学环境和配备设备保障体系的建设。开展装备研究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互联网+人工智能+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体系”建设工作。
(四)打造地域特色
目前,全国各地基地和营地的设计与建设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和不足,需要围绕地域性研学旅行发展需要,统一规划设计枢纽营地、中心营地、主题基地,以减少重复浪费性建设投资,杜绝同质化、无序化、恶性竞争的基地和营地投建。
各地可立足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区三级枢纽型或中心型基地和营地,每个研学旅行城市营地都要规划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研学创作成果博览中心,做好档案体系建设和成果创意物化设计。同时,将枢纽营地、生活营地、主题基地和地接服务四方融为一体,打造一体化、一站式地域枢纽型服务体系,形成研学服务模式。
(五)开发智慧平台
采取智慧化运营手段可有效解决全域研学实践教育运营的统一化、规范化和效率化问题,促进工作的科学有序推进。
主导开发智慧研学服务系统,加强网络平台和内容建设。重点开发研学实践教育管理、课程资源及路线规划、智慧评价、全域大数据监测、安全监管和预警等平台。针对不同地域学校对研学旅行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各地学校在平台上自主定制课程和线路,量身打造个性化精品研学旅行课程,编排智慧线路,合理配比师资,优选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自动生成教学课件,服务学校校本课程化建设。
(六)落实重点工作
做好研学实践教育装备保障体系建设还需要落实资金、后勤、安全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要积极鼓励各单位积极申报各级各类基地和营地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各项资金支持。二是要研究制定全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发展政策,并建立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建设枢纽性营地、城市中心生活营地和核心基地,开发智慧研学管理服务评价平台系统。三是要落实区域内用车单位管理主体责任,强化研学实践教育用车交通安全管理,并完善研学旅行范围内的公路标志标识设施,提供安全畅通的道路环境。四是要加强对研学实践教育涉及的营地、宾馆、酒店的治安管理和检查指导。五是要完善研学实践教育膳食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对研学实践教育涉及的食品经营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六是要定期开展各类设备安全应急演练和运行检查。
四、结语
研学实践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教育强国战略的需要,是深刻领悟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的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实践教育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全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装备发展体系,可以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王晓燕,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薛保红,安徽工程大学体验产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