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官网。
装备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装备研究 - 文献资讯 - 正文

关于教育装备功能的讨论

发布日期:2015-08-29浏览人数:3255
  教育装备在教育领域的作用与地位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因为这决定着教育装备将如何发展和向什么方向发展,甚至决定着是否有必要发展。本文就是希望从历史沿革中、逻辑论证中以及教学系统中对教育装备的功能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以明确其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从而为人们在教育装备发展的决策上提供理论依据。

  1.历史沿革中的功能表现

  教育装备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起到过影响教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下面通过两个历史事实进行说明。

  中国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但学校教育主要是官学,学校以官办为主。正如《简明中国教育史》中所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古代的典章文物,如典、谟、训、诰、礼制、典章,都藏于秘府,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都藏于宗庙,由典乐官掌握,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教师都由官吏兼任。” 即由教育资源、教育装备的掌控形式决定了当时的教育体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官学衰落而私学兴起,孔子的私学教育就是在此时出现。造成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恰是当时教育资源、教育装备掌管权利的下移所致。《中外教育史》中关于这一情况有如下记述:“西周以前,典章文物都藏于官府,知识和学术为官府所垄断,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接触和掌握知识和学术。但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局面被打破,文物典籍和掌管文物典籍的官吏流落到各诸侯国和民间,…”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装备在教育的变革中确实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术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该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现象是指在上述两个时期中,由来华的西方人、出洋华人、西方书籍和译著,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的文化活动。这个活动将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了中国。这些出版的著作与译著作为教材,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使中国从私塾、书院、科考为主的旧式教育中挣脱出来,开始走进近现代的教育模式。同一时期,西方的教学仪器设备也大量引进,例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周学熙在天津玉皇阁创办。‘以仿造教育各种品物、仪器,备学堂教科之用,以浚发学识,挽回漏卮’为宗旨。制成教育用品达二百数十种。附设教育品陈列所,任赵元礼为管理。后迁至河北劝业会场内。到1907年,清政府再拨扩充成本银二万两,重新制定了“仿造教育上各种品物仪器,专备学堂教科之用,以睿发学识,挽回学界漏卮为宗旨”的方针。这些教育装备的推广和使用,对中国“兴办西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思想,起到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2.逻辑论证中的功能分析

  2.1 装备的功能

  早期,装备一词主要用在军事方面,当作名词使用时表示军事装备物资,而当动词使用时则表示对装备物资的配备行为,例如说“装备了一个连”。甚至在《辞海》中,对装备一词的注释都是:“军队用于作战和作战保障的各种器械、器材等军事装备的统称。”慢慢地,装备开始用于其它领域,例如我们常说的工业装备、农业装备、科研装备、医疗装备、体育装备、教育装备等。人们大量使用这个词的根本原因在于装备的本质其实是人工制造的工具,而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依赖着该领域相应工具装备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人们通过世界上近期的一些战争得出一个未成文的共识:“现代战争,打仗就是打装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装备或工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就是几次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高效率实用型蒸汽机的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快速地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电动机和电气电力设备大规模使用,由此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进入了自动化时代;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则促使人类向智能化时代迈进。装备的发展促进着领域的发展,从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装备的进步还增加着人们的知识,从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装备人经常举这样的例子:数码相机使得现代的人们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而这在数年前的胶片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虽然各个领域都需要重视装备、发展装备,但是它们的装备却因为作用对象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先说一下工业装备的情况,工业包括重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化学工业和轻工业(纺织工业、烟草工业、加工工业等),从这些行业名称中就能够看出,它们的生产工具装备的作用对象多为无机物或有机物而非生命的物质。广义的农业则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所以农业生产工具装备的作用对象多为植物或动物而非人类的生命体。军事装备的打击对象是敌人和敌人的设施,所以军事装备的作用对象是以人为主并兼有非人类的东西,而且与其他建设性装备相比它具有破坏性、摧毁性的性质。医疗装备、体育装备、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类本身,并且都是建设性的作用。科研装备比较特殊,因为科研本身涉及的领域最宽,它既包括工业科研、农业科研和军事科研,还包括医疗科研、体育科研和教育科研等等,所以科研装备就不能自成体系,而是根据相关研究领域来确定其装备特点。例如,工业科研装备应属于工业装备,军事科研装备应属于军事装备,教育科研装备就应属于教育装备了。

  因为教育装备与医疗装备、体育装备在作用对象方面具有相似性,所以在研究教育装备作用理论时就可以与医疗装备、体育装备研究成果进行对照或对比研究。而在研究教育装备的管理理论时则可以借鉴工业装备、军事装备的管理学理论,因为这些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应用若干年了,它们有很多的经验。装备作用对象的特点反映了领域的特点,教育装备作用对象的特点反映了教育事业不宜完全采取工业生产的模式和军事管理的模式。

  2.2 教育装备的功能

  虽然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与医疗、体育装备一样都是人类本身,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也有不同。医疗、体育装备的作用对象基本上是针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与健康,而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则更多地是为了人类心理的健康、思想的先进、知识的丰富、头脑的强健等等。所以教育装备在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就不能与医疗、体育装备一样,更不能与工业、农业、军事装备一样,教育装备有它自己的特点,它的作用对象是宇宙万物中最高级、最复杂的人类的头脑。在这方面,心理学与教育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心理学没有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或大的体系,而基本处于科学研究的状态,同时从学科角度讲,心理学也属于教育学科门类,所以在这里就将心理学装备纳入了教育装备体系。

  工业装备作用对象的简单性,使得工业装备得以优先快速发展起来。然而,正是由于教育装备作用对象的高级性与复杂性,使得它的研究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装备的发展从来都是“拿来主义”,都是将其它领域的装备直接拿来使用,使得它的性质类似于科研装备,还未构成自己独立的体系。拿来主义的教育装备还反映出它们支持的学习正处于模仿阶段,在模仿其它领域的工作,而模仿则是最初级的学习方式。教育装备的研究就是要构建教育自己的装备体系,使得由教育装备而形成的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变为高级的学习。

  教育系统的特殊性使教育装备的表现产生了质的变化。例如,作为工业装备的一台机床在工厂生产时,其加工的那个工件就是装备的作用对象,同时它也是这个工业系统中的客体,主体是它的加工者——工人。而将这台机床放到学校里进行教学时,机床与被加工的工件一起都成为教育装备(它们的作用对象是学生),变成了工具,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教师和学生是这个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机床加工原理知识和技能成为该系统的客体。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以学习加工原理知识为目的的机床和以掌握加工技能为目的的机床也应该是有区别的,用于学习知识的机床应该更加清楚地展现出加工过程与原理,而用于掌握技能的机床就应该更加接近工业环境中实际的机床。作为教育装备,它们的共性只表现在更加突出其安全性这一点上。于是可以认为,对于普通教育应该设计制造适应其特点的装备,而对于职业教育就应该直接使用其专业所对应领域的实际装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①教育装备与其它领域的装备相比具有特殊性,它的作用对象是最为复杂和最为高级的人类的头脑。②在设计、制造和管理的过程中,教育装备处于系统中客体的地位;而在使用过程中则起着工具的作用,既非主体也非客体。③拿来主义的教育装备配备不是科学的配备,应该为教育设计自己的装备,以改进学习模式。④教育装备研究的重点在于教育教学应用,教育系统客体异化的现象决定了教育装备研究应该切忌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方式。

  3.教学系统中的功能地位

  3.1 教学系统的构成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系统的定义为:“师生共同参与,旨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体系。由教学人员(教师和学生)、教学信息(以各种形式编制的软件)、教学材料、设备(各种形式的教学硬件)构成。”南国农先生则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罗列了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的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并宣称自己采纳四要素说,即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黄荣怀教授在论述教学结构时,也定义了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南先生与黄教授的定义是一致的,其中南先生所谓的“教育者”即黄教授所谓的“教师”, “受教育者”即“学生”,“教育信息”就是“教学内容”,而“教育媒体”则对应“教学媒体”。说法不同,只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有所区别,教育和教学所规定的研究范围具有差异。相比较而言,《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可能存在一些不太恰当的地方。其中“教学信息(以各种形式编制的软件)”显然是对信息定义的错误理解,因为“以各种形式编制的软件”是信息的承载物,而非信息本身。如果将该定义中的“教学材料”合并到“设备”中,然后用教育媒体或教学媒体代称,则《教育大辞典》对教学系统的定义也就与南先生、黄教授的定义一致了。所以,笔者认为对教学系统的构成较为恰当的定义应该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4个部分。

  据刘济昌先生讲,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教育部长蒋南翔在一次教学仪器厂长会议上说:“教师、教材、教具是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设”。以后,也有人认为蒋南翔先生当时的提法是:“教师、教材、教具是教育的三大基石。”本文采用了后一种提法,称为三大基石说。无论哪种提法,都是强调了构成教学系统的环境或条件,它们是针对学生这个教学对象而言的,应该是教学系统4要素中除了学生这个要素之外的3个要素。笔者认为,“教师、教材、教具”中的“教材”,必须理解为“教学内容”或“知识”才对。这是因为在当时条件下的学校教学,教学内容是仅仅呈现在一本教材(或称教科书)中的。不像现在,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师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版本的多种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以,蒋南翔先生的三大基石说实际上是在强调教师、教学内容(或知识)和教学媒体(即教具)的教学作用。当时的所谓教材,就是教学内容,就是知识本身,与现在作为教育装备组成部分的教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只有这样理解教育三大基石说中的教材,才不会出现将现在的教材与图书或教具在教育装备分类学上对立起来的情况,教材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教育装备的范畴。

  3.2 教学系统中的教育装备

  无论是教学系统四要素说,还是教育的三大基石说,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构成学校教学系统的主要成分为人、物、知识3个,称为教学系统三分论。其中,人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主体;知识是教学系统的客体,具有抽象化特点;物则是教育装备或称教学媒体,它既非主体也非客体。

  装备作为工具,是人类感官、肢体、思想的延伸。在教学系统中,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人类(学生)。但由于人具有主动性与能动性,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学生)将不再是系统的客体,而是与装备的使用者(教师)一起构成了系统的主体,系统的客体发生了异化并变得抽象化,教育装备则仍然只是工具,是人工资源。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而知识则成为了客体,并且知识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在设计、制造、管理过程中的教育装备为“知识体”,因为这个过程正在增加着装备的使用价值;而使用当中的教育装备就成为了“物自体”,因为此时正体现着它的自然本性,正释放着它的使用价值。

  3.3 教育装备的功能地位

  教育装备研究必须首先充分考虑教学系统主体部分对装备的需求和适应问题,否则它的研究将没有意义。教育装备参与后使教学系统客体异化的现象是在研究中特别应该关注的地方,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人类——学生,但同时,学生又成为系统中的主体部分,这一点与其它领域(工业装备、农业装备、军事装备等)有很大区别,不应采取相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教育装备作为教学系统的工具或媒体部分,它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且永远不会居于主体地位。在教学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希望让教育装备发挥教学系统中主体的作用,而取代系统的主体——教师。例如,斯金纳的教学机器、各种各样的智能教学软件、网络视频教学平台等等。人们夸大了它们的作用,但它们永远不可能取代教师,这是因为教育具有两大功能:教人做人和教人做事,缺一不可。信息技术教育专家郭善渡先生(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兼机器人学组负责人)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这个事,必须由真人来做。”

  4.结语

  教育装备的功能是由教育装备的本质决定的,而教育装备的本质则又是由教育的本质与装备的本质决定的。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的存在价值,教育的存在价值由教育的两大功能来体现:第一,教人作人;第二,教人做事。装备的本质则反映出其人工性、技术型、工具性。于是教育装备的本质就被它们所限定,而教育装备的功能也就永远是帮助教学系统中的主体来认识教学系统客体(知识、能力、道德等)的工具。历史上,教育装备的发展确实推动了教育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只是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上的改变,并没有使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发生变化。教育的功能、装备的功能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我们也不能期待教育装备的功能发生本质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