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官网。
装备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装备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基于学习方式变革的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上海实践

来源:《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21版)》发布日期:2022-01-21浏览人数:2020

  竺建伟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五项标准”“改革高中教学组织形式,实施‘走班制’教学”“促进高中教育从分层教育逐步向分类教育转型”“开展特色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开展了学校学习空间重构行动研究,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对学校场所形态进行系统思考,对学校的各类学习空间进行重构研究。

  一、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的必要性

  “学校学习空间是校园内用于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内的各类学习场所及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学校现有的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和各类专用教室等;二是学校的公共场所,包括图书馆、剧场、体育馆等,以及走廊、食堂、校园户外场地等;三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网络学习空间。本文主要研究和思考学校的实体学习空间,即第一类和第二类空间。随着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学习形式要求新的学习空间。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与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合作发布的《2016新媒体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中强调了在未来3—5年内,中国基础教育将逐渐从以讲授为主的模式转向学生动手参与的新模式。新的教学与学习形式需要新的教学与学习空间,教室开始模拟真实的世界和社会环境,以促进学生间有机互动并解决跨学科问题。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优化教学方式,“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式、合作式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

  传统学习空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空间的布局相对固化、单一,主要体现在受限于传统的“标准化建设”思维,学校空间设计和布局呈现固定式、封闭性的特点,难以满足多类型课程实施和多样性学习需求,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泛在学习、智能学习等各种新型学习模式。二是教学方式上重教不重学,以“教”为中心,偏重单向示范传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支持不足,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学习资源不足,对于跨学科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支持不足,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传统学习空间的“三大问题”,学校需要进行学习空间重构。重构的概念是通过调整结构来改善产品质量和性能。空间重构一方面包括物理环境的重构,如空间布局、设施设备配备、声光电环境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更新与重组;另一方面包括软环境层面的重构,即学校的文化、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师生关系塑造等如何与学习空间有效融合与创新。因此学校学习空间原有结构需要改变或进行重新设计,形成方便学习者获取资源、互动交流、探究体验的新型学习空间,以支持学习方式变革和育人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的市级案例

  (一)创新实验室

  上海原有的学科实验室,在布局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难以支撑多类型课程和多样化学习需求。实验室空间布局呈固定式、标准化,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活动支持不足;实验教学只注重验证性实验,偏重教师单向示范,对学生主动探究和动手能力培养支持不足;实验室学习内容以单一学科为主,对涉及跨学科和学科综合性问题解决支持不足。针对上述问题,2004年,上海市部分中小学基于校本课程实施,自主建设了一批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实验室”,实验室内容涉及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地理、音乐、金融等众多学科和领域。

  基于实践,《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若干个区域性中小学生创新实验室和50所高中专题创新实验室”列为新时期上海教育的重点发展项目。为有效推进拓展型、研(探)究型课程的实施,上海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以行动研究为方法支撑,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然后再实践、再提升,直至基本定型。其中,《引领学习环境重构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行动研究》荣获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截至2020年8月31日,全市已建成覆盖全学段的创新实验室2 771个,覆盖上海市95%的高中、87.05%的初中、82.12%的小学。2020年底,覆盖全市所有小学和初中。课程内容涉及八大学习领域的50余个门类,打破学科界限、注重跨学科融合,衍生出了一大批新型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的场所,支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技术装备于一体的新型学习空间。创新实验室有五个核心特征。第一,支持多类型课程实施(见图1),通过丰富的空间布局和形态,支持学校实施多类型课程。第二,能够开展多样化学习,可以支持包括研究性、项目化、合作式等多样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培养。第三,具有灵活的空间组合,注重场景,灵活组合,实现空间的多维功能,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能够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第四,具有先进的技术装备,能够进行交互式学习,也能更方便有效地获取学习资源。第五,具有真实的情境模拟,能够模拟社会、模拟实践,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可完成主动的知识构建。

  图1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尚理实验中心”创新实验室课程群

  (二)图书馆功能提升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中提出: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2016年起,上海实施“图书馆功能提升”项目建设,至2020年底,全市1 183所学校图书馆完成功能提升。功能提升后的学校图书馆体现“四个中心”。一是文献资源中心,提供各类文献资源的阅览、检索、借阅等服务;二是师生活动中心,师生可在这里开展长时自习、交流研讨、智能体验、音视频欣赏、演讲报告、展览展示等活动;三是教学支持中心,是学校开展课程学习的教学空间,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项目化、合作式等多样化学习;四是学校对外服务交流中心,是服务社区、家长和各类社会机构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展示学校文化和特色的重要窗口。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功能提升后的图书馆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空间布局全开放。打通了原有阅览室、图书室之间的阻隔,形成整体借阅空间。第二,技术支撑多维度。增设与图书借阅相关的电子设备,提升借阅的效率。第三,教学支持多课程。扩充图书馆的功能,使其不仅供阅读,更可以开展多维课程辅助教学,提升图书馆的功能性。

  又如,上海市宝山区培智学校。学校遵循“让教育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这一办学理念,将图书馆设计成车站样式,起名“培智站”,寓意学生每天乘着校车到学校进行一天愉快的学习生活。图书馆设有借阅区、普通阅览区和电子阅览区,都设计成不同车的造型,如学校巴士、有轨电车、出租车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主阅读区设有6排座位,可以同时容纳12名左右的学生,与培智学校一个班级的班额基本相符。这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阅读区,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别设计。部分自闭症学生对于空间环境要求较高,过于开放的环境会导致他们很难维持注意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预留一块相对封闭的阅读空间有助于他们在希望独自安静阅读时,更好地保持专注。图书馆中随处可见的有趣玩具,满足了各类残障学生的心理需求。部分自闭症学生可以通过接触喜爱的毛绒玩具转移注意力,缓解不安情绪;行动不便的脑瘫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因为玩具的陪伴得到心理抚慰;言语障碍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演示玩具参与阅读交流。

  (三)学科教室和微实验室建设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化学、物理、地理、生物、历史、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课程标准中,分别提出了要加强“学科实验室”“学科专用教室”的建设,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室是基于学科教学的专用教室。它具有体现学科特色、注重实践体验和支持互动合作三大特征。学科教室是集课堂教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办公、学生阅览及学科文化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学场所。微实验室是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特长发展需求,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开展课题研究的学习场所。它是自主学习、研究的场所,具备先进的技术支持,配有个性化的仪器设备,方便师生交流互动。

  例如上海市市西中学从2012年开始构建“思维广场”,学生能够在其中开展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学校的漫思实验室也能够支持自主学习和研究,并可根据学习需求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学习者可以在这里进行充分交流和互动。

  通过对学习空间的重构,学校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三、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的若干思考

  (一)案例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是地处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的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用地面积有近5 32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学校秉持“把学校筑成师生共有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的理念,把学校的各种空间视作无处不在的“课程”(图2)。在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学校总结了四条空间重构的行动策略。一是物化校园文化,增强办学理念渗透。学校的“童韵寻源”空间见证了历史的发展,“童慧科苑”为少儿提供了自然探秘的畅思墙。二是重构学习环境,助力教学方式转变。“童慧科苑”不仅为自然科学、劳动技术等基础课程提供了教学空间,更为丰富的社团课程提供了拓展和探究的空间。三是增强空间互动,培养主动学习习惯。学校的走廊被设计成“求知廊”,《十万个为什么》被设计成翻翻乐,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探究与发现。四是灵活配备资源,满足多样成长需求。在“匠心坊”打造十几米长的水槽,为船模社团提供试船的机会;为图书馆增设朗读亭,满足学生朗读和录制的需求。

  图2 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

  (二)案例思考

  学习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内容和应用。无论是创新实验室、图书馆,还是学科教室、微实验室,学习空间重构,一是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环境育人;有效支持学校多类型课程实施,支持多样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效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办学特色。二是要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三是要注重研究学校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的重构,着力强化学校课程体系、教师专业素养、新型师生关系等软环境建设,而不仅是对“硬”环境的改造、升级。

  学校在学习空间重构的研究与思考中,积累了一批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的典型案例和经验,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十部门关于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校舍建设从行政班教室向学习空间延伸,教育装备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从共性标配向个性定制延伸”,重点推进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微实验室、数字化学习空间、图书馆(图文中心)、公共开放空间等个性化学习空间建设,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的学习空间,构建新时代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新环境。

  学校学习空间重构的核心指向应是围绕中小学育人目标达成、学校文化重塑、办学特色形成、学习方式变革开展实施,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物理环境的建设,也不是具有一定标准公式的校园建设,而是具有逻辑关系的范式(见图3),是聚焦学校空间布局、信息技术应用、设施设备配置、声光电环境与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学校课程内容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的评价等的深度融合。

  图3 中小学学习空间重构的一般范式

  学校学习空间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载体。学习空间的重构,应该着力体现目标培养、课程实施、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的要求。具体来讲,在空间重构的过程中,要实现课程、学习方式和技术装备的深度融合,支持学校特色化发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强化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开阔的学习视野和更为灵活的学习手段,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注重学习场域建设,灵活布局,方便学习者合作、交流、互动。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