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官网。
装备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装备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行业观察与思考

来源:《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20版)》发布日期:2021-01-07浏览人数:477

  (一)学前教育装备标准化与内涵质量提升

  1.加快行业标准化进程

  加快全国性幼儿园教育装备配置指导性文件出台。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和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同比增幅已连续多年排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前列。幼教经费的迅速增长体现了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对经费的高效使用和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保障幼儿园办学条件而言,目前国家已在幼儿园园舍建设方面出台了《幼儿园标准设计样图》《幼儿园建设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等标准,但指导幼儿园装备配备的国家级文件尚未正式发布。调查发现,目前已存在部分幼儿园把经费向基建倾斜而减配玩教具或超前配备小学化教育装备的情况。因此,规范幼儿园装备配备,加速相关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势在必行。

  加强现行标准的宣贯工作。目前,幼儿园装备的需求方对相关标准的整体认知仍较为有限,甚至存在不少幼儿园园长对当地玩教具配备规范缺乏了解的情况。幼教装备品类多样,其配置和应用涉及行业内外的诸多标准且往往与幼儿的安全健康息息相关,各级有关单位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相关标准的宣贯工作,比如,对于需要保教人员在工作中执行的各类标准(尤其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可引用其中的内容加以解读并编制专门的资料,供学前教育装备需求方参考执行;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提升基层幼儿园的参与度,通过定标工作普及对标准的认知。

  2.提升装备内涵质量

  幼教装备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构成了幼儿园可见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这一目标,幼教装备行业要进一步增强内涵质量意识,寻求供给侧改革。第一,坚守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幼教装备的研究应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对师幼互动、幼幼互动进行充分观察了解的基础上,着力在装备的安全性、游戏性、教育性方面下功夫深入研究。第二,重新认知幼教装备的概念,用动态生成性的眼光看待装备。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发生了转变,生成课程的能力逐步提高。“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做有准备的教师”,促使教师不只把装备看作静态的物质资源,而是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成性教育资源。因此,幼教装备的研究应放宽视野,不只研究儿童,也要研究教师、研究环境、研究课程。第三,幼教装备既要关注普遍性需求,也要关注个性化需要。幼儿园玩教具的配备,需要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保证安全及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应关注到不同地区基于本土文化的课程探索,关注到幼儿园课程多样态发展的现实,关注到班本化课程实施中的个性化需求,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提供切合实际的服务。

  (二)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均衡化

  2019年,教育部继续将提高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同时继续实施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加大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实施力度。上一年度的报告中,我们选取了反映普通中小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四大类(校舍空间、学科教育装备达标率、信息化装备、教育装备相关固定资产值)13项代表性指标,以2018年城区相应指标统计值为基数,计算了各类学校乡村与城区、镇区与城区之间的统计值差异率,并由此分析了城区、镇区、乡村三级普通中小学基础办学条件的改善成效和存在的差距。本年度,我们继续运用这一框架进行跟踪分析并与上一年的情况进行比较(见图37)。

  注:为便于观察分析,图中仅对2018年乡村、镇区与城区差距大于5%的指标项(黑色)较2019年的增减变化值予以标注。

  图37 2018年、2019年城、镇、乡普通中小学基础办学条件相关指标差异及变化情况

  与上一年相比,2019年镇区、乡村普通中小学基础办学条件与城市学校的整体差距有所缩小。落后城区5%以上的指标个数由上年的24个减少至22个。具体而言:

  (1)校舍空间方面,2019年镇区初中、普通高中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和镇区普通高中的每50名学生拥有教室数,与城区仍有5%以上差距且较上年未能取得改善(与城区的差距分别扩大了0.20、0.75、1.27个百分点)。

  (2)学科教育装备方面较上年未发生显著改变,镇区、乡村普通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数学自然/理科相关器械、器材、实验仪器达标率与城区的差距均保持在5%以内。

  (3)信息化装备方面,较之2018年,镇区、乡村普通中小学与城区差距大于5%的指标个数虽未减少,但除镇区初中、普通高中每100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数与城区差距稍有扩大外(分别扩大1.31、0.32个百分点),其他指标的差距均有所缩小。总体来看,三级普通中小学的互联网接入率差异已基本消除,而镇区和乡村的校园网建网率与城区仍有较大差距;镇区普通中小学的每100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数和每50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尚落后城区较多。

  (4)教育装备相关固定资产值方面的差距改善最为显著,镇区初中的生均实验设备资产值和乡村普通高中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与城区的差距均缩小至5%以内;除乡村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和镇区普通高中生均实验设备资产值外(分别扩大0.43、1.83个百分点),其他上年与城区差距大于5%的指标均有提升。

  综合来看,通过“全面改薄”等工程的实施,我国城区、镇区、乡村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整体均衡性已得到大幅改善,薄弱学校数量越来越少,校舍和学科装备配置方面的显著短板已基本补齐,办学条件均衡化工作已进入新的阶段。接下来的工作将“由面到点”,聚焦“最后一公里”,针对前一阶段工作中未能解决的最薄弱环节和在人口流动模式改变等新形势下形成的结构性问题发力。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从生均水平看,镇区办学条件相对城区和乡村的紧张状况仍未得到显著改善;镇区和乡村的信息化装备整体配置水平与城区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校园网建设方面);镇区和乡村的教育装备附加值依然较低,品质内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可以预见,随着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工作的开展,我国在上述领域的针对性投入和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相关问题有望在未来1~2年内得到显著缓解,各级学校的教育装备配置将实现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加速迈进。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装备建设

  对职业教育而言,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职教20条”的出台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针对多年来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核心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职教20条”的指引下,职业教育装备建设也将翻开新的篇章。

  首先,装备建设要以标准为引领。“职教20条”提出“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在职业教育全面进入“国家标准”时代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装备建设也应以装备建设标准为依据,用前瞻性思维,根据“新经济、新技术、新职业、新专业”的新形势,对接时代发展,对接数字经济,对接科技进步,对接市场需求,对接新职业岗位。

  其次,装备建设要有专业群思维。“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要求“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对于培养方向接近、边界清晰的专业群,装备建设可以用“群”的思维建设,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再次,装备建设要注重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要运用“互联网+”的新思维,注重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实训系统中的应用。实训基地建设应大力推广使用虚实结合、高仿真度的虚拟仿真实训设备,特别是对于物料消耗大的(如机加工、农畜产品加工等)、成本高风险大的(如冶炼、车船驾驶等)以及环境治理成本高的(如焊接、喷漆等),应以虚拟仿真设备为主。建设过程中应避免选用低水平、低仿真度的仿真软件,此类软件虽然成本低、使用简单,但与生产实际差距较大,实训效果差,不利于人才培养。

  最后,装备建设要注意做好一次投入和持续投入的平衡。《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等研究报告显示,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持续投入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对于物料消耗较大的实训设备,持续投入的不足往往令实训操作难以开展,很多时候不得不改为集体观摩。持续投入的不足不但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造成隐形浪费,更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装备与高等教育

  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我国举办,习近平主席在致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主要媒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装备(简称“人工智能教育装备”)将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人工智能教育装备的未来发展而言,高等学校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高等学校是人工智能教育装备的重要应用空间。与基础教育阶段以行政班为主要教学单位的组织形式不同,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相对灵活,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相对宽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求较高。如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人工智能教育装备,利用自适应算法,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能力水平和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或可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与此同时,校方也可利用算法对学生的学习大数据予以分析,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掌控并在必要时及时提供人工指导。《2019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预测,人工智能是未来2~3年中最有可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主流应用的教育技术之一。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教育装备的重要研发阵地。2019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该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校在开展人工智能教科研的过程中,“要强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间的合作,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在重点行业与区域的转化应用”。研发人工智能教育装备,既要有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又要有对教育科学的深入认知,而高等学校(尤其是综合性师范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融合性的优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等学校有望成为人工智能教育装备研发的主力之一,为加快人工智能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普及应用贡献力量。